2025年10月16日晚,“清华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讲座”第9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担任主讲,作题为“阿多诺的历史观及其启示”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敬东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贵贤长聘副教授担任与谈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明教授参与讨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刘敬东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首先对王晓升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并对王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老师表示,王老师作为国内阿多诺研究界的知名学者,不仅长期从事阿多诺哲学的深耕和阐释,而且研究横跨历史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多个领域。王老师一直以来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在马克思主义学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与榜样。在当前全球性危机交织、现代性困境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阿多诺的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座伊始,王晓升教授以阿多诺历史观的形而上学基础为起点,系统性地梳理了其核心命题、批判方法及其对当代的深刻启示。王老师首先指出,阿多诺关注的重点是历史的本质而非历史知识,强调历史的本质是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既交融又排斥的复杂的非同一性过程。王老师认为,要想理解和把握阿多诺的历史观,就必须回到其对启蒙精神和同一性逻辑的彻底清算的形而上学根基。其中,阿多诺深受本雅明“逆向梳理历史”方法的影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是“人在过去的独特经验”。他拒绝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单一宏大叙事,而是将其看作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历史辩证交织结构——进步中蕴含着退步,文明的前行本身伴随着野蛮的阴影,正是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历史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阐释了阿多诺关于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阿多诺认为,这一历史过程就是理性对自然的支配逐步取得胜利的过程,而人类文明在恐惧自然与征服自然之间的徘徊摇摆,这正是受到同一性支配逻辑的体现。所谓“自然渴望成为它自身”,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自然都是被文明压抑的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其真实诉求在于摆脱工具的、功能的定位,回归其本真的存在状态。西方文明在明线上推崇肉体,暗线上则对身体充满恐惧与操控,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构成了文明的内在创伤。因此需要通过持续地自我反思和批判来不断逼近其本质。
随后,王老师进一步剖析了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其对征服自然中的精神力量的反思。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强调,理性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走向了自我毁灭。作为最初人类摆脱自然恐惧、增强生存能力的精神力量,理性和精神如同“动物的怒吼”,本是自然的延伸。但它在征服外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异化为一种形式化的工具理性,并反过来支配人自身的内在自然。阿多诺深刻地指出,那种将人的发展还原为经济状况的庸俗唯物主义,恰恰变成了为资产阶级辩护的意识形态。但同时王老师强调,阿多诺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试图在“生存斗争”与“精神自然”的辩证关系中重构历史理解的基本范式。他承认“生存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现实,但建立在其上的自然与精神二元对立的历史观存在滑向历史唯心论的风险,它不仅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也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必须超越这种同一性逻辑,否则人类文明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支配循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应该从人和自然、肉体和精神相互对立又相互和解的“非同一性”当中理解历史,从而在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中把握历史的真正本质。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老师介绍了阿多诺把握历史的具体方法,即如何在对“非同一性”东西的思考中探寻历史的真理。王老师指出,在《否定的辩证法》的“世界精神和自然历史”部分,阿多诺剖析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在矛盾及其“内在批判”的方法,这一历史分析正是通过揭示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在矛盾,从而在肉体和精神冲突与和解的意义上说明其中包含的“真理”;按照康德的内在批判的逻辑,要把握这种真理就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
为进一步阐释这一方法的内核,王老师重点分析了历史事件中诱因与深层原因的辩证关系,他以法国大革命和盟军轰炸德国为例,指出阿多诺既承认区分诱因与趋势的合理性,但也认为将二者割裂是知性同一性逻辑的愚蠢行为,诱因之中就已经包含了趋势。同时,阿多诺也以此批判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概念,指出其绝对观念论在试图把握历史总体时,最终反而将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吞噬于抽象的一般性之中,走向了它所要反对的实证主义,世界精神本身变成了实际存在的东西。
那么该如何把握历史中的“非同一性”呢?王老师指出,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拯救了综合的方法,即真正的历史理解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经验中,去捕捉那既内在于其中又超越其上的“客观趋势”。在此基础上阿多诺提出,世界精神既要借助于个人的头脑,又要超出头脑,它是一种“经验的内容”,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这种相互中介下的具体经验与结构趋势结合起来。王老师援引阿多诺对马克思“历史是活生生的个人”与“资本的人格化”之间张力的分析,强调历史“真理”并非高悬于具体事件之上的抽象规律,而是具体经验与结构趋势的相互中介和辩证统一。
进而,王老师探讨了如何通过“世界精神”走向“非精神”。阿多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那种神秘的“世界精神”已经世俗化为一种盲目的、强大的客观性力量,但这种客观性本身是充满矛盾的。王老师以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例,说明了艺术中所表达的与客观性“和解的愿景”:正是对这种冷酷客观性的微弱超越,预示着历史中蕴含着否定现状、走向另一种可能性的潜力。只有用感性经验来领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人类的幸福才有可能。如果一味追求“生产力的解放”,其本身也包含了暴力,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情况下,只会加剧对自然和人的奴役,从而陷入“为生产而生产的狂热”。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老师探讨了阿多诺历史观的当代启示。他指出,阿多诺强调的“非同一性”与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具有内在契合性,都指向一种超越唯心与唯物对立的“历史存在论”。其中,阿多诺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的双重拒斥存在着深刻的共鸣,两者都试图寻找一条“真正的实证科学”的道路。王老师认为,这条道路通向的是马克思早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带有“存在论”特征的“感性”概念。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并非纯粹被动的肉体感觉,而是“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的社会性统一,从而“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王老师认为,阿多诺“自然渴望成为它自身”的命题,正是对这种未被异化的“感性”状态的哲学呼应。当我们能够超越纯粹的功利眼光,使自然在其自身的美学光辉中得以显现时,就是感性从生存斗争的逻辑中解放出来的瞬间,从而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去蔽”。因此,在阿多诺看来,历史的进步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在量的方面的增长,而应理解为丰富的、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
通过马克思与阿多诺历史观的对比,王老师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阿多诺充满伦理关切与批判张力的历史观启示我们,感性是“历史之谜的解答”,正如马克思所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它不能在现象学意义上被理解。这种统一既不是退回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不是在精神的名义下无限地征服自然,而是实现人与自然、个体与类、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和解”。这种和解不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承诺,在阿多诺看来,历史研究就应该“回忆”过去,从而在被压抑、被遗忘的过去中,从那些未能实现的可能性和痛苦的创伤中,汲取走向另一种未来的启示。

在与谈交流环节,张秀琴老师首先对论坛主办方清华大学的邀请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王晓升老师开阔的研究视野。她指出,王晓升老师的讲座视角新颖且引人入胜,其中有两个亮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讲座课件中呈现的文本依据和思考逻辑极具吸引力;二是从历史观及其启示的视角切入阿多诺研究具有新颖性,跳出了传统的讨论框架,并且在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群像中突显了阿多诺的思想及其独特性,着重分析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富有强烈的思辨性。同时,张老师对于用马克思早期的感性实践概念来统合或取代阿多诺的理性辩证法的做法提出商榷,认为这种理论框架有落入传统形而上学陷阱的风险,并指出是否需要考虑视角转换对概念命名的影响。

谢永康老师指出,王晓升老师将历史哲学与自然统治的问题相结合,从精神对自然的关系出发理解历史哲学,在丰富了学界研究视角的同时,为理解和把握阿多诺思想提供了全新启发,并对王晓升老师长期以来从事刻苦艰深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和钦佩。谢老师从历史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对王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二分属性这一形而上学困境,对比了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最后,谢老师就如下问题与王晓升老师进行了讨论和商榷:如果阿多诺的批判靶心在于黑格尔将历史进程完全纳入绝对精神框架的霸权叙事,那么在解构了这种所谓的工具理性之后,阿多诺进行批判所依赖的理性方法本身的规范性来源何在?

王贵贤老师认为,王晓升老师从对立与和解的角度对阿多诺的历史观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通过生动案例对阿多诺思想做了通俗化解读,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与创新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阿多诺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代表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她认为,虽然阿多诺的历史观与马克思早期思想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二者仍存在本质差异。阿多诺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工具理性视为贯穿西方文明各时期的绝对目的,将不同历史阶段同质化处理,旨在论证启蒙概念注定走向自我毁灭。这种超历史的批判不仅直接解构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而且促使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时削弱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转而强调交往行为和道德规范。在对于感性的理解层面,阿多诺似乎忽略了马克思更加注重的社会关系维度,这种差异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有何种意义?

王峰明老师在王晓升老师的讲座和三位与谈人的发言结束后表示,阿多诺提出的理性和自然的对立会导致法西斯主义的观点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颠倒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框架,并消解了其现实基础。他指出,马克思与阿多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根源的解释存在根本冲突。此外,王峰明老师认为“幸福”这一概念具有复杂性,并就对幸福的理解与衡量标准这一问题与王晓升老师商榷,并对阿多诺历史观中关于审美救赎的论断提出了质疑。

主持人刘敬东教授随后也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理解阿多诺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否定,即阿多诺虽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批判,但其本身依然落入了大资产阶级征服自然的纲领;二是如何批判性地剖析阿多诺从自然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得出的人类文明没有希望的悲观论断。
王晓升老师高度评价了各位与谈人的精彩点评,对于各位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回应,并就同一性逻辑的双重作用及其辩证性、幸福概念的非同一性与把握方法、历史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平衡等问题,同与谈人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交流,现场讨论热烈,思想交锋频现。
最后,刘敬东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王老师的讲座不仅系统阐释了阿多诺历史观的核心命题,而且将阿多诺的研究与马克思、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和观点贯通起来,彰显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阔的思想视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并赋予其当代形态,批判和剖析当代技术理性和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批判视角与思想资源,展现了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学术生命力。刘老师强调,本次讲座既是一场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交流与学术对话,也是一场增进学识、启迪思想的精神盛宴,指出这种互动与对话使讲座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刘老师还高度肯定了各位与谈人的精彩点评,并对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清华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系列讲座”将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陆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系列讲座,力求打造一个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共同体平台,为广大学术同仁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特别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深入解读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名著名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繁荣和进步。
编辑 | 宣传中心
审核 | 邓喆、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