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19:00—21:30,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与理论前沿名家讲堂第二十一讲成功举办。山东大学哲学学院刘森林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的一体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旺教授、哲学系陈浩副教授担任与谈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吸引了校内外 300 多名师生参与,引发热烈反响。

邹广文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与线上师生的参与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主讲人刘森林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成果,指出本次讲座聚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的思想关联这一学术前沿问题,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刘森林教授介绍了2017年MEGA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后所引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费尔巴哈还是施蒂纳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是批判的核心,尤其是“费尔巴哈”章被视为全书理论建构的关键。然而,MEGA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委颠覆了这一认知,他们指出是施蒂纳而不是费尔巴哈构成了批判的核心。从篇幅看,“圣麦克斯章”远超其他章节。
刘森林教授提出,要理解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的一体性,必须回到黑格尔之后德国哲学的思想现场,尤其是被长期忽视的谢林晚期哲学。谢林提出“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区分。前者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传统,强调逻辑推演与必然性;后者则直面现代性中感性、经验、欲望、利益等现实因素,强调自由、可能与行动。谢林认为,传统哲学已无法把握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哲学必须从“否定”转向“肯定”,即从纯粹思辨走向实证与经验。这一转向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引起广泛共鸣,尤其是费尔巴哈。刘森林教授特别指出,费尔巴哈于1838年发表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一文,直接受到谢林讲座的启发,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为“把‘自我意识’的全部奥秘都揭穿了”。刘森林教授将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分别视为谢林“肯定哲学”路径上的两次推进。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同一思想脉络中的两个阶段。他们都是对谢林哲学的回应,都试图通过肯定哲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刘森林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二者的批判,认识到离开否定哲学的肯定哲学是不成立的,进而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框架,创建历史唯物主义。既吸收“肯定哲学”对感性、现实、利益的重视,又继承“否定哲学”的辩证逻辑与普遍维度,将“感性活动”(实践)作为核心范畴,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超越。
最后,刘森林教授总结了其四大核心观点。其一,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宜过高估计;其二,费尔巴哈不是唯一的非黑格尔因素。非黑格尔因素还有晚期谢林—施蒂纳这条线索;其三,马克思之所以批判黑格尔并逐渐认识到实证性存在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于他在参加工作后面对现实利益问题所产生的苦恼疑问,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而非单纯出于思想影响。其四,施蒂纳的重要性与费尔巴哈无法分开。

在与谈环节,聂锦芳教授高度评价刘森林教授的研究,认为刘森林教授开辟了新的理论视域,尤其通过谢林重构了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的思想关联,挖掘了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聂锦芳教授对谢林在马克思思想变革中起中介作用的观点提出商榷。他认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中,谢林对马克思的影响是最不重要的。谢林的思想更多是“隐性中介”,缺乏直接文本支撑。与此相对,黑格尔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需要考虑黑格尔与谢林对马克思影响孰轻孰重的问题。

李成旺教授指出,刘森林教授的讲座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重要学术创新:其一,为解读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演变提供了从否定哲学到肯定哲学的新思路,颠覆了以往认为谢林同一哲学强调理性在直观或直觉这一非理性中保持自身,且黑格尔才是德国古典哲学完成者的传统认知;其二,为深化《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史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李成旺教授也指出,就理论的超越和批判对象而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前提及其思维范式的整体批判,依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理论指归;而从马克思哲学探索历程来看,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依赖,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自身“以前的哲学信仰”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在复杂思想论战中相互影响,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和最初写作动因是“对布·鲍威尔、费尔巴哈还是施蒂纳的批判”仍构成学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原初论题”。

陈浩副教授认为刘森林教授充分挖掘了谢林晚期肯定哲学的积极意义,为理解马克思对感性、现实的重视提供了新的思想史视角。讲座梳理了谢林“肯定哲学”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的影响,以及谢林间接影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填补了以往研究中思想史链条的空白。最后,陈浩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刘教授商榷,即根据刘教授报告的内在逻辑,如果费尔巴哈、施蒂纳仅是谢林思想的中转站,那么能否直接认定谢林是马克思的思想渊源?

主持人邹广文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和思想发展脉络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展现了学界在文本梳理、思想史重构与理论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当代解读与理论创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与理论前沿名家讲堂是研读经典、促进交流的学术平台,将长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广大学者和青年学生们提供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研究的新思想、新视野和新方法。
编辑 | 宣传中心
审核 | 邓喆、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