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院系负责人及支队带队教师集体备课会举行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院系负责人及支队带队教师集体备课会举行

(备课会现场)

5月30日晚,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院系负责人及支队带队教师集体备课会在西阶梯教室举行。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教务处副处长杨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以及各院系“思政实践一院一策项目”负责人、各单位“思政实践”支队带队教师、各院系学生代表参加活动。集体备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思政实践”课程负责人何建宇主持。

刘毅、何建宇、赵慧婵、钟茂华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刘毅代表学校教务处向积极支持本年度“思政实践”课程组织工作的各院系、向积极报名参与课程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他指出,开设本科生必修思政课“思政实践”课,是学校系统推进清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相比往年,今年的“思政实践”课程规模更大、参与师生更多、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加科学规范。各院系和带队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展“思政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将开展好“思政实践”课程作为各院系本科生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紧扣主线、立足主题,积极推动“思政实践”课程教学创新,为“思政实践”课程建设贡献更多新鲜经验与创新做法。

李蕉从课程定位、内容设计、工作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思政实践”课程改革背景。她指出,“思政实践”课是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本年度“思政实践”课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线,围绕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建设四个板块,共划分16个主题,在横向上徐徐展开;结合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四个阶段教学环节,在纵向上循序渐进,带领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

何建宇介绍了“思政实践”课程支队带队教师的工作职责。他指出,支队带队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论学习、方案制定、调研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支队带队教师要按照课程要求在出行前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实践调研方案、完成行程设计规划,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理论讲座、亲身带队实践调研并指导学生围绕实践调研内容展开充分讨论交流,在实践期间和实践之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调研报告的写作、关注学生实践当中遇到疑问和思想困惑并予以及时回应,并做好实践的总结交流和报告批改工作、积极推动实践成果转化。

备课会上,机械系党委研工组组长赵慧婵汇报了机械系“思政实践”课“一院一策”工作方案。机械系立足于“机械力量”品牌项目,着力引导同学们通过专业认知类实践树立专业自信、行业自信和民族自信。2024年暑期,机械系将“机械力量”品牌项目与“思政实践”课程紧密结合,以“新质生产力”为大主题,形成独特的组织模式、系统的教学环节,推动“思政实践”成果转化,实现院系实践工作“三个跨越”:实践全面覆盖院系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期间获得一次深度调研体验;支队全面配备指导老师,以专业指导助力实践质量的跨越式提升;突破原有实践工作的“瓶颈期”,以思政实践助推专业教育。

安全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钟茂华以“沙漠里的课堂”课程为例,分享了通识课中的思政设计与实践。他指出,“沙漠里的课堂”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及重大工程开等展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环节,把课堂搬到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和现代化企业中,带领师生了解西部沙漠地区的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在课程内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科学思维。

会上,与会老师还就本年度“思政实践”课程开展和组织的各项具体问题开展交流讨论。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清华大学从2022-2023学年夏季学期开始开设本科生必修思政课——“思政实践”课。“思政实践”课在夏季学期开课,选课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立项的社会实践支队开展社会实践,或者在教师指导下以自由组队或个人方式开展调研实践,课程组及开课教师将通过行前规划、理论讲座、带队指导、过程答疑等方式予以指导支持。本年度,“思政实践”课程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围绕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建设四个板块展开,带领学生通过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的学习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撰稿:车宗凯、徐若菲

排版:褚浩宇、吕宇乾、薛添仁

图片:校党委宣传部

审核:何建宇、李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