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四林在2011年清华大学教学科研奖励大会上的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艾四林教授

在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评审中,我院赵甲明教授获得了一等奖。赵教授数十年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获得这样的殊荣,可谓实至名归。这是赵教授的光荣,也是学院的荣耀,更是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文科发展结出的硕果。

学院在成立的近三年时间里,始终坚持学术立院,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和特色。

一是,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我院是一个新建学院,教师来自人文社科众多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等。教师的这种多学科构成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学院以公共课程为基础的课程组建设在建院后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我院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着力打造科研团队,在较短时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等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系列集体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研团队成功申请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并出版了“清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丛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丛书”。

二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我院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是学院首要的任务。人才培养无疑也是学院科学研究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将教学研究视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学中理论难点、热点、重点问题的研究,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述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讲》等著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学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这无疑对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是,科学研究与教师队伍培养相结合。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其他重大项目的竞标中,学院积极推荐、精心组织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参与投标。目前,在我院6位工程首席专家和8位主要成员中,中青年教授占了大多数。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参加工程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各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

最近一个时期, “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震聋发聩之问,不仅拷问着自然科学者,也拷问着人文社会科学者,并不断追问着学术研究之本质。

一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说过,学术乃“为己之学”,即学术研究应出于自己内在的求知兴趣,出于对真理的渴望,倘若“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倘若学术成为博取功名、博得赞美的敲门砖,将会“导致学者将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问本身之外,从而使得研究离开学术。”

与梁启超更多地强调学术研究的个性不同,北宋思想家张载则更突出学术研究的社会性,突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治学的本质,乃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大学问者,必须胸怀天下,研究自然,关心百姓,关注民生,经世致用。

面对弥漫于当下学术界的大师焦虑症,我们或许能从这两位学术大师的忠告中得到一点启示:学术为本,胸怀天下,乃治学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