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传统与创新座谈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2010年12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传统与创新座谈会”在我校召开。与会的老教授们曾长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从事教学活动,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老专家、老领导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仍以各种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在长达四个小时的座谈会上,老教授们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和教学科研经历。他们一致认为,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的建设中形成了一些很好的传统:

第一,重视学生的思想实际,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善于抓住典型,深刻剖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多位教授讲到,在他们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期间经常走访学生宿舍,甚至与学生同吃同住,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并研究学生的思想动向,挖掘学生思想波动的深层次根源。

第二,提倡深入到学生的业务领域。老教授们强调,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足校情,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以理工科为主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和学生 的业务实践结合了起来;要善于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学生,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三,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又红又专”是清华大学对学生的一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在业务领域插红旗,让学生们在业务上“专”的同时在思想上“红”。

第四,善于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大学应时而变,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于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就是在新的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

第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之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一种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要“厚德做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自身也要“博学做事”,不断地加强学习,具备真才实学,真正实现从“要我讲”转变为“我要讲”的蜕变。

第六,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平等的基础是爱心,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着爱。

老教授们普遍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教师加强科研,准确把握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回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问题,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研修班的学员一致认为,这次座谈会让他们获益匪浅。他们认为老教授们的发言亲切感人,朴实无华,但内容丰富,政治性和业务性都很强,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老教授们的人生经历和博大胸怀能够点燃年轻教师的智慧人生,鼓舞自己在今后工作不断进取、勇于奉献。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作了总结发言。艾四林教授首先对老教授们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说,老教授们的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奉献、责任、爱心、希望”。“奉献”,他们为了党和国家的需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用自己的一生为清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用数十年的经历谱写了绚丽的人生篇章;“责任”,他们都对自己的事业保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心”,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充满着希望,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着希望。这几个字是我们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精神,值得年轻人好好学习,把这种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座谈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主持,曾长期在清华大学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授、老领导林泰教授、刘美珣教授、李润海教授、朱育和教授、、刘元亮教授、胡天赐教授、金丽华教授、吴娅茹教授等应邀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贵贤、何建宇、张静等青年教师以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员也参加了座谈会。